每年新增電梯超1萬臺、多業主電梯占比近半、15年以上“老齡”電梯超過8000臺——現代社會,寧波人在體驗不斷升級的出行服務同時,也開始面臨越來越嚴峻的電梯使用安全問題。
今年1月1日,《寧波市電梯安全條例》正式施行,安全使用電梯將迎來哪些新變化?
全過程管理,重點破解住宅電梯故障問題
市場監管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,目前我市共有在用電梯10.8萬臺,每年增加超過1萬臺。其中,與市民生活關系較為密切的,一是住宅小區電梯,二是軌道交通、醫院、商場等公眾聚集場所電梯和自動扶梯,分別達4.8萬臺和1.55萬臺,占電梯總量的45%和15%。
“老齡”電梯占比逐年增大。目前梯齡在15年以上的有8323臺,10年到15年的有20459臺,兩者相加約占電梯總量的30%。
在電梯總量大幅增長及老舊電梯不斷增加的雙重壓力下,電梯安全管理暴露出不少隱患和問題。從2019年寧波電梯應急處置熱線96333的數據看,接警4340起、解救被困乘客8624人次。
“住宅電梯問題開始凸顯。”市市場監管局特種設備管理相關負責人介紹,近年來,電梯井道等土建工程滲漏水損壞電梯電器部件、全裝修房屋裝修期間過度使用電梯造成交付后電梯故障率高、老小區加裝電梯日常安全管理責任無法落實、業主共有電梯維修經費糾紛多,安全隱患無法及時消除等問題頻現,亟待破解。不難看出,電梯安全運營事關生產、安裝、使用、維護等全過程,任何一環缺失都將影響市民乘梯安全與舒適度。
此次立法著重從強化隱患源頭防治,規范安裝、改造、修理、維保的質量管理,理順管理體制機制,規范乘梯行為等內容作出規定。與此同時,設置了相關法律責任,增強了法規的剛性,從全社會共治層面給電梯使用以安全保障。
檢驗檢測維保,電梯可以按需保養
《寧波市電梯安全條例》的實施,為電梯檢驗和維保方式革新按下“快進鍵”。
“傳統每年一次的電梯定期檢驗,沒有按電梯的風險程度進行區分,檢驗力量不能按設備風險程度合理配置,尤其在電梯數量快速增長的當下,‘人機’矛盾凸顯。同樣,15天一次的維保,不僅不利于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和技術發展進步,同時也加劇了維保力量的短缺。”該負責人表示,調整電梯檢驗、檢測方式,以及按需維保試點,就是要根據電梯的不同年限確定定期檢驗周期,在不開展檢驗的年度內實施檢測,通過公益性的強制技術監督與市場化技術診斷檢測服務相結合,使專業資源得到最優配置。
我市確定江北區、奉化區、寧海縣和高新區為首批試點區域,從今年1月1日起全面推行調整電梯檢驗、檢測方式試點。
試點區域內已經檢驗的合格電梯,使用第3、6、8、10、12、14年實施定期檢驗1次,其他年份實施檢測1次。定期檢驗仍由市特檢院實施,但其他年份的檢測工作,使用單位可自主確定檢測單位、自主協商檢測費用。以上區域2021年需開展檢測工作的電梯有1.3萬臺。
按需維保則是利用電梯遠程監測技術手段,開展“物聯網線上檢查維護”+“現場保養維護”相結合的維保模式。“可以實行按需維保的電梯,一項必要條件就是已加裝電梯運行監測裝置,成為物聯網中一員。”市場監管部門專業人士介紹,物聯網可以讓電梯更“聰明”。去年5月25日,鄞州吳韻山水苑小區有居民被困電梯內,因電梯物聯網自動報警,維保人員及時趕到救援,該居民僅被困11分鐘。
當電梯出現隱性故障,“聰明”的電梯還會喊人來修理,實現“治未病”。“因為物聯網可對電梯的運行狀態進行實時監測,對故障進行預測和預警,進而達到有效提高電梯維護保養的針對性和效率目的。”據介紹,目前全市電梯物聯網在線數1.01萬臺。
多方參與,打造社會共治新格局
全省首家為小區電梯安全管理專設的“電梯事務治理服務點”日前在寧海縣東方君悅小區正式掛牌成立。3名熱心業主受寧海縣市場監管局特聘,成為首批電梯安全監督員——“梯長”,并組建成立電梯事務治理委員會。接下來,東方君悅小區32臺電梯將按“一梯一樓長一梯長”原則,在電梯轎廂內張貼公示牌,向廣大業主公布電梯管理員(樓長)、電梯監督員(梯長)以及電梯維保員的聯系方式。“今后,小區業主可以通過電梯事務治理委員會,全程參與電梯管理、監督及糾紛處置等涉梯事務,打通電梯安全監管‘最后一公里’”。
除了各地因地制宜創新電梯管理,引導社會共治,寧波首創的“保險+服務+科技”模式,通過引入第三方力量對維保質量進行監督,為寧波電梯裝上“安全閥”。從2016年8月,我市開展電梯安全綜合保險試點工作,到2018年8月,將保險升級為“乘梯人員風險保障+維保監督+配件更換”的2.0版本,已使我市電梯平均故障率下降37%。據介紹,新實施的《寧波市電梯安全條例》,鼓勵投保電梯安全責任保險,促進保險機構創新電梯安全綜合保險產品,提供風險管理服務。 記者王嵐
編輯: 杜寅糾錯:171964650@qq.com